Monday, October 29, 2007

杜君立:童年的影像记忆

文章提交者:d3773 加帖在 影视评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我是在一个乡村成长的。乡村一般都很闭塞。当时这个国家本身就是世界的一个乡村,所以谈闭塞实际没有多少意义。据说“文化大 革命”就是因为电影《武训传》引发的。电影在这个国家一直是审查许可制度,甚至都是经过毛万岁亲自审阅才可以让几亿中国人看的。图书当时很少看到,农村人也穷,买不起几本简化字的新书。传统正体字的老书已经被“红卫兵”烧光了。我上学时全班七八十人,只有一两个人家里有《新华字典》,还是四角号码的。等到上到初中,我才学会查字典,因为这时才真正见到一本《字典》,还是借同桌的。农村人爱看戏,戏剧也是中国本质上最主流的社会文化,如同《圣经》对西方人的意义。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奸贼忠臣敲锣打鼓世态炎凉都在戏里。老慈禧治国就全是从戏里学的。毛就不说了,有8个“革命样板戏”作证。毛对戏管的也是最严,因为他把全国的戏衣都烧了,文武行头砸了个稀巴烂。全中国农民都“没戏了”。好在那时天天开批斗会,早请示晚汇报,也比较娱乐。电影就这样成了唯一的娱乐方式。为了放毛万岁钦定的电影——俺们村里人把电影叫“洋戏”——城里建了不少电影院。农村是露天电影。大队用缴公粮换得的一点银子请公社电影放映员来放“演洋戏”。“演洋戏”的事往往提前几天就传开了,地点一般在打谷场。到了当天,老人娃娃就早早搬来凳子“占地方”。有时你占到一个自以为风水最好的地方,要是放映员也看上了,那你只好自认倒霉,因为那是放映机的位置。放映员的晚饭是丰盛“派饭”。一个电影胶片经常几个地方同时共享,“传片员”由村里人担任,路远了就骑个牲口。村里的牲口经常耕地,不习惯作脚力。偶尔会发生连人带牲口栽到河里的事。拷贝进水,放映时会引发短路烧胶片的灾难,这时全村人骂放映员骂传片员骂牲口。那时的电影几乎都是黑白的,毛死后开始有一些彩色的电影。直到现在,经常还看到电影院海报上写着“彩色故事片”,不禁令人失笑——除过被禁的《鬼子来了》,还有什么黑白电影哩。不少电影我是在树上看的,有时也骑在墙头看。遇见看不懂的烂电影最倒霉,人容易打瞌睡,常常从树上或墙上跌下来,摔个半死。有一回没打瞌睡,却被蝎子蛰了一次。有时树杈被电影喇叭占了地方,同伴还不屈不挠地坚守阵地,看到他们捂着耳朵看电影,常常把人能笑死。毛万岁“永垂不朽”。按照徐蕡先生的说法,这个国家开始从极权社会向后极权社会转变。在新的极权中心没有完全稳固的政治背景下,社会生活出现了一些正常的回归,比如电影。《分裂》和《青松岭》是我印象中最早的彩色电影,前者讲农民(“社员”)按毛主席指示办大学,后者批判“先个人后集体”的落后思想。毛一死就不给演了。《十月风云》讲1976年10月北京政权斗争,很快也不让演了。《蓝光闪过之后》讲1976年大地震,现在还记得。之后几年的电影多是1962年前后拍摄被毛扣押的电影。印象最深刻的是《英雄虎胆》,为那个戴美式船形军帽的国民党女特务被杀感到很可惜,因为她很美丽。《钢铁战士》《烈火中永生》之类电影很多,可以经常看到,好人一般浓眉大眼,坏人贼眉鼠眼。知道了老虎凳辣椒水等刑法,偶尔会在同伴身上试试。看这类电影,觉得共产党很牛逼,冲锋号一吹,敌人就跑,“大部队”漫山遍野,好壮观。坏人挨一枪就死,好人就是大炮也打不死。死了也叫“壮烈牺牲”。那个时期看到了《生死牌》、《王老虎抢亲》等香港古装电影,觉得好奇怪,人为什么要穿那样的衣服。因为之前没见过。不久国产的古装电影也可以看到了,但都是京剧、豫剧、黄梅戏之类,觉得他们说话太慢了。民间戏剧(乱弹)开始被解禁,电视机就在那一年开始出现。我开始听到传闻,说电视那玩意天天“演洋戏”,而且好人坏人一出来就可以分清楚:好人个子大坏人个子小。不久和小伙伴跑了几里路去看,果然很小,可惜好人和坏人一样很小,还是分不清。后来大队买了一台24吋的黑白电视,从此我每天不落地看起来,风雨无阻。有时看得睡着了,醒来时满天星斗,只有我一个人坐在打麦场。那期间我完整地看了很多电影。因为当时中国的电视台刚成立,节目制作水平和节目资源都很匮乏,而且没有版权限制,所以几乎每天播放的都是电影。那时的“人民广播电台”都是先预告完电视节目才预报天气。对毛时期的一些得意政客进行的审判首次公开播放,“文 革”被揭露,后来才知道那个时期流行“伤痕文学”,这类主题的电影经常在电视上可以看到。《戴手铐的旅客》讲述一个公安局长在“砸烂公检法”中逃亡的故事,其中的插曲《驼铃》一直被传唱,可电影后来就没影了。《巴山夜雨》讲述一个造反派押送一个“反革命”知识分子在路上,后来人性复苏的故事,后来被禁。《泪痕》讲述一个县委书记的妻子被迫害成疯子的故事,插曲《心中的玫瑰》由李谷一演唱,很动人。电影后来被禁。《小街》讲述一个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女孩被迫害,和邂逅爱情的故事,插曲《妈妈教我一首歌》很不错。后来被禁。《枫》讲述两派红卫兵为捍卫毛主席而武斗的故事,所有人死得都很惨,不是在武斗中被对方打死,就是被军管以“杀人犯”枪决。编剧是郑义,就是《老井》的作者。这个片更不用说被禁了。《叛国者》是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讲述被迫害的“反革命”偷越国境的故事。《牧马人》讲述出身资本家家庭的许灵均被发配大西北改造,毛死后其父从美国来接他出国,他批判其父思想空虚的故事。比起后来的《芙蓉镇》,导演谢晋这部电影太多御制痕迹。《元帅之死》讲述贺龙被囚禁致死的故事,很悲惨。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不给老迈的贺龙水喝,贺龙渴极了就用碗伸出囚窗接雨水,被守卫把碗砸烂,贺龙好可怜……《苦恼人的笑》有点后现代,里面有很多意识流、蒙太奇等新颖的处理手法,其中一个桥段是在一场宴会上,主人问别人自己的孩子长大会怎样,答“很不得了”的受奖,答“会死”的被枪毙,不想说谎话又怕死的只好“哈哈哈……”。这其实是鲁迅一篇小说的情节。从解构文 革的人性变异方面讲,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幽灵》讲述一个美丽的芭蕾舞演员被迫害致死,之后变成鬼魂夜夜归来的故事,无比凄婉。《405谋杀案》和《黑三角》是侦探类型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是科幻电影,现在想起来还是很不错的。《傲蕾一兰》好像是讲东北少数民族抵抗白俄侵略的故事。我看完电影就自己做了支弓箭,射伤我家的鸡鸭无数,直到武器被爹没收。《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民国时期的电影作品,当时没看懂。《血碑》讲述民国年间,一个农民被保长(相当于现在的村支书)霸占田产后上访告状,虽然遇到了一些正直的法官,但官司最后还是输了。看过之后我当时就很惊讶:“旧社会”原来也有那么多好人,而且有法院……现在这类故事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只是现在的法官少了电影中那些“法官”书生气——现在法官多是从兵营发迹的。《农奴》讲述西藏的故事,奴隶主把农奴的皮剥下做成鼓敲。中美修好,中越随之交恶,中国接着美国开始长达数年的越战。电影《铁甲008》、《自豪吧母亲》和《高山下的花环》等都是中国的越战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当时最轰动,电影中,越南军人用中国人饿死自己无偿援助的大米做掩体沙袋;遇到危险战事时,中国兵托关系走后门也要逃回后方,送死的都是没有关系的农村兵。关于那场战争的电影和那场死了无数生命的战争一样,至今都不许提起。还有许多外国电影,什么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朝鲜之类的,南斯拉夫的冲锋枪真棒,很洋气,朝鲜的也是,都比中国电影的20响厉害,杀人更容易。那年万人空巷的外国电影是日本的《望乡》讲述日本女人阿歧婆去南洋卖身赚钱的血泪史。很多人都是奔着阿歧婆被强奸的“流氓镜头”去看的,当时大人不让我们看。他们也真可怜,从来没机会像“兽长”一般可以看到“内部特供片”。《敌营十八年》应当是国内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之后电视上电影就少了许多,好在美国的商业电影开始过来了,我终于知道了奥斯卡,知道了好莱坞。等到80年代末之后,政治结构重新稳固,电影管制逐渐严密起来,中国也就看不到什么好电影了。又好在我们身处这样一个“全球化3.0”时代,人类所有美好的精神产品我们中国人有获得的可能——只要你愿意——这毕竟是令人欣慰的,也是令一些人恐惧的。

Wednesday, October 17, 2007

 中医师说我肾虚

  津南区王献章
  今生中医师给我摸脉诊病共有两次。一次是我参加中医培训班实习期间患了感冒,老师给我开了一剂汤药。由于我对异味太敏感,难以接受,虽然勉强服下,却又全部吐出。耗费了人力物力,于病无补,反受呕吐之苦。近日,又有一位能代表中医界主流的中医师给我摸脉诊病,纯属偶然。我从头道来,大家才会看得明白……
  国庆期间,我到北京旅游,先来到天安门广场漫游。忽然有人塞给我一张旅游广告:八达岭长城、十三陵陵墓、野生动物园一日游。及到车上,导游所讲,路线变了,却没和盘托出。我首次到八达岭观赏,长城高又高,蜿蜒在山腰,群峰如剑刺青天,游人如梭行云间。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在欣赏山色与建筑之余,忽然萌生一个想法:长城的旅游价值自不必说,如此石砌长城,蜿蜒二万余里,耗巨资,人员伤亡不计其数,在维护民族的安危方面有多少实用价值呢?那些帝王将相仅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切身利益,在并不通晓军事和地理的前提下干着极其愚蠢的勾当。无独有偶,我想到了祖国的“中医”文化,形式多么雷同,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接下来的奇遇,更是出人意外,令人瞠目结舌,我如实写来,与大家共飧:
  十三陵陵墓之昭陵,我途游其表,未及地宫。悻悻而归的途中车上,导游忽而介绍:“附近有一国内知名中医院,以往只给伟人名人巨人看病,平人末人小人是不能登其大雅之堂的。今日之行,天赐良机,实是三生有幸啊!我们享受人权,前去诊疗,免灾祛病。”其语言流畅,音调高亢,接下来的演说中,不乏瑰宝、国粹之类的词语。最后,又拉出一位外国总统来,告诉几十位旅游者,此中医院如何疗病如神。记得有人讲过,废医验药要先问问十三亿老百姓答应不答应。别说是老百姓,就是我这医学专业工作人员,如若不仔细思考,认真分辨,也要坠入十里云雾之中。面对如此华丽的词藻,深奥的文化,只有乖乖就范。不信你就接着往下看:走过已封闭的“小人国商场”的不远处,果然见到中医院的大牌子。院内游人如潮涌,熙熙攘攘,摩肩擦踵。但不见面容憔悴,形容枯槁,呻吟痛苦状的患者。进了大门右拐,是一道两米多宽的走廊,长长的走廊里,两边墙壁上果然张挂着名人的题辞与许多合影照片。赫然纸上的名人效应可见一斑。如此文化,许多名人学者都难辩是非,况一百姓耳!
  一行几十人在导游和医务人员的引导下,依次进入一间百多平方米的房间内,看得出,进入中医院内的程序也是早已按部就班的。我抬头观望,白墙壁上挂满了现代人体解剖图,整齐摆放着六七排座椅,十几把小凳散落在各个角落;最里首一个三屉桌当讲台,桌上放着几个不大的本子,走进一看才知道是几本中医处方。很显然,这也是医务工作人员的学习室,现代医学是他们的必修课。因为没有现代医学的知识,医务工作者寸步难行。相反,不懂中医理论,更是“无毒一身轻”的好医生。欧美发达国家,在医疗、经济各方面都优于我们,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一个穿着白大褂大约六十岁开外的男人走上了讲台,他个子不高,秃顶,很宽阔亮油油的前额。他先粗略地讲述了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其实,临床医生离不开观察、嗅觉、耳听、询问、触摸肌肤和脉搏跳动等。他的语音不高,让人感到底气不足。他讲了 “肾虚”是人体六大系统(没具体讲是呼吸系统或者消化系统)的功能不正常。很笼统,概念也模糊。内容牵强附会,不中不西,云山雾罩的,根本听不清是怎么回事,真正体现了传统医学文化的特征。
  我又随着众人排好队依次坐在了一位女医师面前。她大概也有六十岁了,留着齐耳短发,长方脸型,一副很深沉的面孔,面部表情很含蓄;她的语言流畅,一切应付自如,毫无做作之感。先切了我的右腕脉搏,仅几秒钟,让我把左手也伸过去。仓促切脉之后,我静静地瞧着面前大自己几岁的女士,瘦削的脸庞,深陷的眼窝,口边眼角额头的皱纹,这都勾勒出她几十年含辛茹苦的经历;我观望着眼前深受传统医学文化影响的中医学者,也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同胞,心中不胜感慨!这也是她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呀!她也曾废寝忘食怀揣远大理想献身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可其中的悲哀她却不十分清楚,仍在倡导、宣传、力挺这些先害了自己再去害别人的文化。我终于听到她说了一句:“你是肾虚。”她很从容,也很自信,是一个无意的骗子。我反问了一句:“肾虚是怎么回事?”我尽量语句委婉,含而不露,避免尴尬,使对话进行下去。她进一步解释道:“就是干工作疲乏,性功能不好。”这大概是一部分国人的通病,司空见惯了,所以她才敢于很自信的给我下判断。我自幼干惯了农家活,在黄土地里摸打滚爬,喜闻乐见,从不知什么叫疲倦。现在面对患者,人命关天,更是全身心地投入,不敢稍稍怠慢。工作起来意义非凡,其乐无穷。一天工作十几小时,疲倦也荡然无存。面对女中医师,我脱口而出:“我喜欢工作,感觉是在享受,从不感到疲乏。至于性功能嘛……”我心里想,我与爱人的性生活很频繁、和谐、惬意呀!口中说道:“性功能也绝无障碍。”她停住了放到处方笺上的手,目光瞥向我身后的胖女人。我无意摆脱僵局,忽然问道:“你能指出我体内哪个器官不正常了或者说是有病了吗?肾脏呢?”她理直气壮地接着说:“你说的肾和我说的肾不是一回儿事,你有些功能不正常。比方说纠正亚健康。没病还能防病呢!”“开方取药需要多少钱?”我一语破的。“三百五十元,只要三百五十元就够了,”旁边一位年轻女生也前来解释,态度极其热情……
  我近日体检结果如下:血压、心肺肝肾功能均正常;血糖、胆固醇、甘油三脂等血流变诸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之内;自觉心理健康,精神饱满,工作积极主动;自然赐与的免疫力使我从不感染流感——如若我也是一个需要吃药的患者,国人岂不都成了病夫?我深感“肾虚”文化的荒诞和悲哀,这种非常普及使愚者更愚的文化,严重影响了民族发展的速度。我们的政府和老百姓付出的血汗比别人多十倍,收获却比别人少十倍。
  我不明白这是中医院和导游之间的个人行为呢?还是旅游局为了扶持亏损企业的刻意按排呢?不要小瞧了患者和民众,你们这种行为使许多游客很反感,使事物向恶性循环方向发展。如若诚意扶持,即应弃旧扬新,引进新设备,前景是乐观的。因为人们懂得价值交换的规律了,价值交换应建立在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之上。医生割去发炎的阑尾,解除了痛苦,救了性命,患者拿出几千元,还对医生心存感激之情。你说灵芝能治肝癌,花了几万元,不但治疗无效,还耽误了其它有效治疗方法。——如果患者意识到这是骗局,这是犯罪,要去告你怎么办?如果实事求是的以牙还牙,药厂不但要倒闭,还要赔许多钱。民众的意识已觉悟,早晚会这样做的。林光常搞伪科学,现在已惹上了官司。我很健康,你说我“肾虚”,首先造成心理伤害,增加精神负担,改变认识论,久而久之会形成唯心主义的哲学观;还要拿出几百元人民币——这是我们农家人种几亩地一年的收成啊!他们是务实的,谁会情愿不明不白的拿出这些钱。价值交换不合理,就难以维持和发展,凋敝和萎缩就会成为必然的了。
  2007年10月10日

Wednesday, October 10, 2007

廉租房不要忘了后来者

  经过千呼万唤,廉租房终于不再仅仅是个概念,而且要落到实处了,中央政府出台政策,要求各地加大力度兴建廉租房,切实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无疑,这是今年最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与此相应,是中央一系列抑制房价上涨的措施失灵,全国各大城市,房地产价格像施了催化剂一样地上涨,北京比去年同时期上涨12.1%,深圳则高达20.8%,这种越压越涨、越挫越勇的势头,使得善良的人们想通过压低房价来解决低收入人口住房问题的愿望完全落空,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廉租房上,不消说,这个指望已经经过世界各国经验证明,相当靠谱。
  
  事实上,就我这个外行来看,房地产市场今天的“失控”,不是政府管得太少,而恰恰从一开始就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插手太多所致,房地产既然是市场,就理所应当交给市场来管,而政府该做的,其实是给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居民修建他们住得起的房子,无论是廉租房还是小型可供买卖的居屋,作为一种福利性公共产品提供给弱势群体,让他们有个栖身之所。一边是市场,一边是政府福利,两者相关,但又不是一回事,政府可以通过房地产市场上得到的税收,来投到廉租房建设上,房地产市场越是繁荣,房价越是涨,政府所得到的税金越是多,廉租房之类的福利就搞得越好。
  
  现在,我们的政府终于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无疑是天大的好事,但是这种好事,背后还是存在隐忧,这个隐忧就是,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心目中的廉租房享有对象,基本上还是本城市原住居民。
  
  城市的原住居民,现在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原来的具有城市户口的城市居民,一类是在城市化过程中,被裹进城市的周边农村居民,这两部分人中的贫困人口,完全没有立锥之地的很少,城市周边的农民自不必说,他们在城市扩张中虽然也吃了亏,但毕竟能享有较多的房产(很多人都靠出租房产生活),即使是原来的城市居民,没有拆迁的,也多半有原来的老房子,拆迁的,由于有回迁和异地安置等“优惠”政策,多半也能住上房子。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所需要解决的,主要是婚后子女的住房问题,而对于某些不愿意仅仅靠城市低保过活的人们来说,就业问题,显然要更紧迫一些。
  
  就目前而言,城市居民中,最需要解决住房问题的弱势群体,实际上有两类人:一类是进城而且已经把老婆孩子都带出来,打算在城市长住下去的农民工,一类是大量拥有本专科学历,干着介乎白领和蓝领之间的工作的打工者,他们工资平均可能要比农民工高一点,但租住商品房却很吃力,前段时间,上海大力度禁止的那种一个房间隔成许多小格子的群租房,就是给这些人租的。无疑,现在这两类人,还没有纳入城市廉租房的视野。
  
  然而,就城市经济而言,这两类人,无疑是主要劳动力,哪个城市这两类人越多,证明这个城市越有活力,经济越发达。他们既然给城市做了贡献,就理应享有城市的福利。这两类人的住房问题,政府不管,那么最大的可能是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大量鸽子笼一样的群租房出现,等到这些人到了结婚生子的时候,社会问题就会凸显。一是棚户区或者贫民窟的滋生。现在其实某些城市已经出现过棚户区,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对付的办法就是拆和烧,但是,上个世纪赶上第一波城市化的上海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无济于事,只要进城的农民多到一定程度,他们的居住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棚户区和贫民窟就一定会出现,人数少的时候可以拆或者烧,但是到了一定棚户居住人口的规模,再想拆烧,就有相当困难。
  
  无论我们乐意与否,摆在我们城市管理者面前的前景就是,或者正视现实,把城市的后来者纳入考虑视野,面对一片片的干净有序的廉租房和居屋;或者不正视现实,依然固守自己的户口地盘,面对一片片污浊无序的棚户区和贫民窟。
[稿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张鸣]
[编辑:耿红仁]

Monday, October 01, 2007

乏味的大学校园

乏味的大学校园
  文/林少华

  中国大学校园的人文景观,基本不具有可圈可点的个性。如果勉强说有个性,那么,无个性即其个性。从中感受不到对世俗的超越、对真理的敬畏、对权势的俯视以及对“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向往。一句话:乏味!

  如今的大学又忙着开学了,新生们大多怀着一缕魂牵梦绕的心情,来这边追寻自己的理想人生。我也曾借讲演之机,日前转了南北若干所大学。虽说自己算是大学中人——新生们得冲我叫老师——对大学大体了解,但游走之间,我还是不由心生感慨:吾国的大学校园真是乏味!

  所以乏味,盖因缺乏个性。倒不是校园的自然景观缺乏个性。经纬度不同,气候不同,水土不同,自然景观自然因校而异:或雪松巍巍或翠柳依依,或白杨挺拔或梧桐婆娑,或玉兰蔽日或紫薇迎风,或一池荷花或半亩幽兰,无不各呈风姿,各具品格,各有千秋。我这里所说的缺乏个性,主要指人文景观。

  君不见,地无分经纬,格无分高低,史无分长短,只要跨进大陆的一所大学校园,相同的场景便扑面而来:欢迎省部市甚至区县领导光临我校视察的红色横幅,“迎评促建”(迎接本科教学评估促进学科建设)之类的醒目标语,展示本校丰硕成果和近况的玻璃橱窗……不仅内容大同小异,就连尺寸、样式和色调等外观也如盗版一般难分彼此。请别误会,我不是说必须把各级领导晾在一边不理不睬,必须对教学评估置若罔闻或嗤之以鼻,必须把本校成果打入冷宫秘不示人。问题是,举凡学校尽皆如法炮制,岂不全然没了个性没了分别,存心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也许有人看了笑逐颜开手舞足蹈,反正鄙人看了真真觉得乏味。

  可我又不甘心如此乏味下去。心想,以中国之大人口之众大学之多,总该多少存在个性才是。于是,入住南方一所大学时,我早早起床,满校园寻找缓解乏味的个性。这是一所跻身于“211 工程”(211者,21世纪100所大学之谓也)的百年老校,历史上曾以鲜明的个性名闻遐迩,而今情况别无两样,同样的横幅,同样的标语,同样的橱窗。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用横幅强调校外领导还嫌不够,又用橱窗强调校内领导。但见一排橱窗连续贴满表扬优秀教师的彩色放大照片,而照片下端无一例外是“校领导为××学院优秀教师颁奖”字样。足足40幅,幅幅如此。也就是说,“校领导”出现了40次,单单不见各位“优秀教师”的姓名。


  学校在本质上是知识共同体,又不是政府机关,有必要如此不厌其烦地彰显“领导”吗?不言而喻,有“领导”便有“被领导”。那么“被领导”是谁呢?无非是包括“优秀教师”在内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们。领导治人,被领导即教师们治于人,高下立见,尊卑分明,一点儿都不含糊,全然不得混淆。嘿嘿,我的大学,我们的大学,中国的大学!我不由从心底泛起一股悲凉。评估评估,这个怎么不评估?

  “被领导”的痛苦还不仅仅于此。如果诸位到如今还能见到一大帮子包括教授在内的大学老师,不务自己的正业,却煞有介事地围坐在一圈侧耳倾听一个人念报纸这样的场景,会作何感想呢?肃然起敬,忍俊不禁,莫名惊诧,还是习以为常?作为其中的一员,反正我感到的更是一种悲凉——政治本身不是问题,学习更是好事,但问题是该不该认真考虑学习的方法和形式?!而作为在学习上应该引风气之先的大学校园,却墨守成规,宁愿做“沉默的多数”,不知道会不会让入学的新生最终感到失望?!

  中国大学校园的人文景观,基本不具有可圈可点的个性。如果勉强说有个性,那么,无个性即其个性。从中感受不到对世俗的超越、对真理的敬畏、对权势的俯视以及对“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向往。一句话:乏味!前几天看电视,看见温家宝总理在“同济百年”校庆上讲演,语重心长地勉励大学生“做仰望星空的人”。“做仰望星空的人”,讲得多好啊!听得我心悦诚服,差点儿拍手称快,姑且仰望天花板静思良久。是啊,只有大家争相仰望星空,而不一味察言观色仰人鼻息见风使舵,不只看鼻尖和脚下,那个民族才真正站得起来,才有激动人心的明天。

  同样作为校园的人文景观,据说外国的大学就不乏味,就有个性。例如美国,一篇博文说哈佛大学的老先生都像小学生一样斜挎着鼓鼓囊囊的书包,耶鲁大学的人走路慢慢悠悠十足一副贵族派头,而斯坦福大学的师生则头戴钢盔来去匆匆彰显其驻地硅谷的性格。而在普林斯顿大学校园里散步,一不小心就会碰到诺贝尔奖得主。而走遍中国所有大学也遇不到一位,碰到的只有“领导”,只有横幅、标语、橱窗。什么是差距?这就是差距!这才是差距!来源:《凤凰周刊》总第269期
同步带 三坐标 wordpress主机 普陀山旅游 新疆旅游 三清山旅游 张家界旅游 黄山旅游